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城市公园的源起、发展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2017.5期】

李韵平 杜红玉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摘要】通过对公园发展及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发现城市公园是一个基于时代背景的现代绿地形式,其形成原因可溯源至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社会。通过研究中外城市公园发展历程,发现其出现的直接诱因是城市社会健康问题的爆发,其根源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将增设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作为缓解该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城市公园的快速发展常常处于城市加速发展期,其发展速度越滞后,社会健康问题就越突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继续发展,未来十年是城市环境问题最尖锐的时期,因此该阶段加快建设城市公园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


城市公园是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重要内容,探寻城市公园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历程可为中国相关规划与建设提供有利的依据和宝贵的经验。


1  概念及研究意义


由于城市公园的主要来源包括古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化及私园改造,所以相关研究著作中一般倾向于将城市公园的研究起点定于古代,然而这一做法忽略了城市公园基于不同时代背景的职能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1  “公园”是始于近现代背景的城市绿地形式


公园(park)这一名词出现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当时欧洲将部分皇家贵族宫苑向公众开放,即有了“公园”这个称谓;19世纪中叶,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皆出现了经过设计、专供公众游览的公园。对中国而言,“公园”一词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主要指古代皇家园林;约1868年前后的殖民统治时期出现的为外国人服务的租借区公园称为“公家花园”(Public Park);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园”一词逐步取代“公家花园”成为固定名词。中国园林在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由为少数人服务的私园绿地转变为为大众服务的开放绿地,其职能、性质、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公园的产生带动了整个城市园林系统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园林在城市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服务系统。总体来看,虽然具有公园性质的园林绿地自古有之,但公园正式成为城市绿地的一种形式是始于近现代。


1.2  “城市”在工业革命后发生了职能转变


迄今为止,城市发展主要分为前工业社会城市(多为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及信息社会城市三个阶段,各阶段城市具有不同的职能。其中农业社会城市的职能以行政管理、宗教活动、军事、手工业或商业中心为主;工业社会城市的主要职能转变为工业生产;信息社会的城市职能又发生了新的转变,成为金融服务、文化活动、国际贸易活动以及高科技活动的中心。“城市病”是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一般来说,工业社会城市阶段是城市病较为严峻的时期,而信息社会城市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图1)。


图1 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及其城市问题


城市化是个现代概念,反映了工业化及工业化产物的出现,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的一次根本性转型。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一过程的起点是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不同的,两者只是在英国产业革命爆发之后才开始有了某种重合关系。在前工业城市阶段向工业城市阶段转化后,城市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职能也随着城市职能的变化发生着改变;对城市公园的研究应该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前工业城市阶段中具有城市公园性质的园林绿地,应该与工业社会城市阶段出现的城市公园进行区别。


无论是在园林绿地或是城市的历史发展中,城市公园都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词汇,这代表对城市公园的形成、发展进行讨论时要以近现代为背景,与古代城市具有公园性质的绿地的研究进行区别。因此,本文认为讨论城市公园的起源可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社会开始。


2  西方国家城市公园溯源


本文选择英、法、美、日四个已经高度城市化的西方国家,其城市公园具有出现时间早、发展成熟的特点,是良好的研究对象。


2.1  城市公园出现的直接原因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首先进入高度发达城市化阶段的国家。16世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欧洲各国皇室逐渐将皇家花园对外开放,允许社会上层使用。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王室的财产,皇家宫苑、私园逐渐定期向公众开放。18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及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当时城市瘟疫猖獗,疾病横行且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仅1831年的一场霍乱,就肆虐了431个城市,3万人因此丧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任命皇家委员会进行调查;1833年,皇家委员会提交的报告认为:城市环境现状不佳,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据此报告,1835年议会通过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38年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足够为当地居民的锻炼和娱乐之用”。1844年8月8日英国曼彻斯特市政当局开会,讨论并通过市民提出的关于“建立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公共园林的要求”。同年9月10日,该市又有5000名工人集会,要求建设公园以保证市民的健康,并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1846年,曼彻斯特市的菲利普公园和王后公园建成。1847年伯肯·海德公园免费开放,是第一个使用公共资金收购公园用地进行开发,由政府承担维护责任的公园,一般平民可以在此休闲游憩。1859年,相关法律开始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征收地方税,英国开始了公共造园运动。


无独有偶,不仅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为缓解城市环境压力和社会健康进行大规模的公园绿地建设,19世纪中叶的法国、19世纪中叶的美国及20世纪中叶的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


19世纪中叶前,巴黎主要的城市开放空间仅有路易十四时期修建的广场。1832年,巴黎霍乱大流行,死亡人数达到两万,为同期伦敦的四倍。1853年巴黎开始进行城市改造,改造的内容包括城市道路网、城市基础设施、非生产性建筑等,其中公园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二战后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都呈现加速发展态势,1950—1959年,经济实现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初步工业化。1960—1974年逐步实现了经济现代化,这一时期出现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恶化的局面,因此1956—1976年期间,法国政府制定和颁布了四次规划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城市绿地建设是各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纽约,由于聚居区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土地无法满足城市扩张的需求。1811年,纽约为了适应城市扩张提出新的城市道路规划报告书,其中包含总面积182h㎡的九处开发空间。然而由于地价较高,城市化的发展超过了原本的设想。在当时经济发展优先的思想影响下,开放空间的建设没有受到重视,规划书中的大部分开发空间被占为他用。此后纽约城市环境持续恶化,于1822年爆发了黄热病,死亡人数约1.6万人,1881年的死亡率是30.99%,1896年也只降到21.84%。纽约市计划通过建立一个由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园来缓解严峻的城市环境压力。1853年,纽约州征地778英亩(约315h㎡;后扩展为843英亩,约341h㎡)作为公园用地。1858年纽约中央公园建成。19世纪下半叶,欧洲和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后被称之为“城市公园运动”,在旧金山、芝加哥、布法罗、底特律、蒙特利尔等大城市建立了100多处大型城市公园。


1866年处于殖民时期的日本出现了为外国人服务的租界游园地。二战后,随着经济复苏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东京的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应对这个情况,1956年日本通过第一部《都市公园法》,确定了公园的管理主体和配置标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急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日本于1968年颁布了新的《都市计画法》,新法明确规定居住区必须设置公园,同时确定了公园绿地在各个地区的建设标准。进入20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等问题持续恶化。1972年颁布了《都市公园整备紧急措施法》,明确规定要对公园绿地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投入。


从四个西方发达国家公园的历史发展过程可发现,城市恶劣的人居环境与社会健康问题的爆发是迫使城市公园出现的直接原因。


2.2  城市公园出现的根本原因


因城市化引起的问题一般称为“城市病”,所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都出现过。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表1),城市病的种类、症状及其病情是不一样的。


表1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相应的人口比率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以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程看,一般来说,当城市化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病最多且最严重,社会健康问题常常爆发于城市化加速阶段转变为城市化基本完成的阶段(表2)。


表2 城市化加速阶段与社会健康矛盾爆发期对比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为了应对城市扩张而导致的社会健康问题,常以增加城市公共绿地为主要的应对策略。如果说社会健康问题的激化是城市公园出现的直接原因,那么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对英、法、美、日四个国家城市公园及城市化发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城市公园的快速发展期常伴随加速城市化阶段的前后出现(表3)。


表3 英法美日四国城市化和城市公园历史发展阶段对比


从上表可发现,英国是城市化的先行者,在不断探索中应对城市化问题,其城市公园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法国是一个城市化起步较早、发展速度缓慢的典型,其发展过程比较漫长,城市公园的发展时间相对富余,城市公园的发展稍滞后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美国在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后,在英国的经验基础上,短时间内就开始城市公园的加速建设,城市公园的发展与城市化加速阶段基本协调。日本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速,其城市公园的建设期与城市化加速阶段基本一致,在城市绿地建设规划方面具有良好的前瞻性。从发展过程来看,英美都是付出较为惨重的代价后才有效遏制了社会健康问题;法国由于城市化速度较慢,调整余地较大;日本绿地规划的前瞻性为维持良好的社会健康状态提供了保障。从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日本的经验对中国更具有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是城市公园发展的根本原因。


3  中国城市公园的出现及发展


中国园林发展源远流长,但古代有“公园”之称的园林或类似性质的城市绿地,在功能、形式上与现代城市公园均有巨大的差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清朝末年的中国也出现了具有民主含义的“公园”,然而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古代延续的某些公园形式几乎消失殆尽,以至于近代为了争取园林的公民拥有权与享受权奋斗了将近60年的时间。中国自建的第一批城市公园约有11个,建成时间集中在1878—1908年间;外国人在华建造的第一批公园约33个,建成时间集中在1840—1910年间。朱钧珍对近代公园进行了考证,认为1795年建成、1880年对外开放的位于甘肃酒泉的公园是中国最早的自建公园。外国在华建造的公园,最早开放的是澳门迦思栏花园,于1580年开始建设,1861年对外开放;而最早建成的是1844年的广州美国花园及法国花园(始建于1841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公园的发展主要分为六个阶段,其发展状态与城市化进程基本一致。城市公园在城市化发展停顿期也停滞不前,1949—1958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发展期间,城市公园也有相应发展(表4)。


表4 中国城市公园发展阶段历史变迁


当城市化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病最多且最严重;达到60%以上时,这种病症便开始好转,这个好转阶段称为城市化的基本实现阶段。原因之一是,城市化作为使人类社会从乡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一种综合性的运行机制,其作用的重点因阶段不同而异。从效益的角度看,可分为经济效益为主、生态效益为主和社会综合效益为主三个阶段。在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前,全社会的目标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往往被忽视,甚至被牺牲以谋求经济效益。1992年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3.73%。相关学者预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可能在2030年达到60%左右,2050年达到65%~70%,也就是说未来的10年是中国城市问题矛盾最剧烈的10年。另一方面,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在城市化达到50%以前,整个社会的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大,且关于城市病对人类的危害尚缺乏充分的感知与认识,因此这个阶段人们不愿意以损失经济效益为代价来实现必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51%,进入城市化基本完成阶段,财富的积累使得人们在经济收入逐步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成为中国发展的重点。


简而言之,为了保证社会健康的需要及城市生态的良好发展,在今后的10年间,以城市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绿地系统将会是中国城市建设的重点。


4  中外历史经验对当今中国城镇公共绿地建设的启示


构建合理的城市公园系统是保证城市社会健康的有效策略,合理的城市公园系统的构建除了保证绿地量外,其关键还体现在时间性、结构布局这两个方面。


4.1  城市公园的建设速度要与城市化速度相协调


中国已经迈入城市化基本完成阶段,如果继续保持高速发展,10年后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意味着中国将面临社会矛盾的严重激化。面对即将到来的城市健康问题,公园绿地的建设迫在眉睫。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知,如果城市公园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将引起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城市公园是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策略,城市化进入加速期意味着城市公园建设也要相应提速,二者的协调对保障社会健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的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现状看,城市公园的建设速度要跟上城市化的速度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4.2  城市公园的建设要以保证活动性功能为前提


现代城市居民长期处于拥挤、压抑的生活状态,因此,为市民提供活动空间是城市公园的基本功能。当城市公园的空间活动与其他功能,如景观、文化、生态等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应优先满足其空间活动功能。相关研究表明,目的明确、相对有计划的活动受到便利性因素的影响比较小;而较随意的游憩行为比较容易受到各种便利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占地面积大或造价较高的大型公园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和号召力,使得人们愿意克服不便利因素而前往;而街旁绿地和社区公园等则以其便利性和舒适的环境满足居民活动的需要。在舒适性方面,人们较重视便于到达、小气候良好、设施完善、具有心理安全感等几个因素,具有这些特征的小型绿地,即使其观赏性欠缺,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4.3  优化城市公园系统的可达性与使用性


城市公园系统具有提供活动空间、遏制城市蔓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个功能,每项功能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空间活动功能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这意味着应结合居住区的分布,构建密度适宜、可达性高的小公园绿地网,满足居民的活动需要,相比而言,大型综合性公园反而难以有效满足居民的使用。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例,公园设立之初,受交通条件和公园位置影响,市民从居住区到达公园耗时长、交通费不菲,所以普通民众只能星期天和节假日前去游玩,导致公园相关道路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交通拥挤、事故频发。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城市开始在居民点附近修建小公园和运动场,1887年纽约市通过《小公园法》(The New York's Small Parks Act 1887),自此纽约拥挤的居民区旁也开始出现公园绿地,整个城市形成了系统的公园网络,市民进行户外活动更为方便。与此类似的是东京为方便居民使用的基干公园系统,设置了住宅与都市两大类,共五小类不同类型的基干公园,最小服务半径为250m、标准服务面积0.25h㎡,大大提升了绿地的可达性与使用性,从而有效满足了居民锻炼活动的日常需要。


5  结语


城市公园是一个始于近现代背景的新型绿地形式,其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与社会健康问题的爆发;受到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影响,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是城市公园出现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曾经遇到的问题也将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出现,通过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可以更好地保障人居环境和社会的健康;具体可从注重城市公园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相一致、优先保障城市公园的空间活动功能、优化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与使用性这三方面着手。


作者:李韵平,硕士,上海兰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有限公司。dongfutb@163.com

杜红玉,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相关阅读

垃圾围城困境下的城市再生——纽约弗莱士河公园的经验

试论19世纪英国城市公园的兴起成因

美国城市公园掠影

走遍美国·美国国家公园行记——张赫访学见闻(五)

国家公园和城市公园的现代协奏曲——评《公园景观:现代日本的绿色空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